Close


文章出處:
阿拉丁照明網

2020-09-27

前言

隨著時代的進步,兒童青少年在學習、生活中接觸到越來越多不同光源組成的光環境,光源對人眼不僅會存在視覺效應,同樣會在非視覺效應上影響人們的晝夜節律、心理、情緒和健康。本指導意見的目標是:
1.為提高幼兒園、中小學等學習場所以及家庭的照明與顯示品質,對構建健康的學校和家庭光環境提供參考意見;
2.對學校和家庭健康光環境的參數指標及產品的選擇提供參考意見,為光源、燈具、顯示終端的系統設計及產品製造提供參考;
3.給出健康光環境的量化評估參考指標。

1.1 光對人體生理心理的影響

地球生物生活所必須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間接來源於太陽光,因此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地表生物的生理功能都要受到光的影響。包括部分單細胞生物在內的幾乎所有植物和動物都有自己的光感受系統,並且根據光的變化進行相應的適應與調節。陽光作為人類生存、繁衍和發展不可或缺的環境因素,深刻地影響著人類。

人類從掌握用火開始,人工光源就部分替代了太陽光的功能,經過漫長的演化,從化學燃料到白熾燈、熒光燈,再到激光、LED等電光源,人類對光的追求從未止步。隨著人工光源的普及,大量照明、顯示廣告、汽車等強光光源廣泛使用,由光源導致的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人眼可見的光波長范圍為380nm~780nm,波長不同的光線,引起人眼的顏色感覺不同。

正常視力的人眼在明視覺下對波長為555nm的電磁波最為敏感,這種電磁波處於光學頻譜的黃綠光區域。人類看到的是一個有多種顏色組成的彩色世界,同時這個彩色世界對於人的生理和心理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比如看到紅色會具體聯想到紅花、火焰等, 而抽像地聯想到熱情、喜慶等;和諧美麗的色彩,會使人精神愉快;雜亂的色彩,使人情緒波動;這些都是與光相關神經心理的反應。

超量或雜亂的光輻射會對環境及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即“光污染”。過於光亮的釉面牆磚、白亮的日光燈、明晃晃的鏡面、閃爍的電視或電腦屏幕,甚至雜誌反光的銅版紙、夜間的廣告燈光侵入室內的過度戶外照明都是被忽視的光污染,嚴重的光污染會對人類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娛樂、休息等帶來不利影響,甚至影響視力發育、導致白內障、心煩、 焦慮、失眠、影響激素分泌等問題。

同時,光還具有非視覺效應。有研究表明高色溫、高頻率的動態光環境更容易讓人警覺,低色溫的靜態光更容易讓人放鬆。大量的動物實驗表明,光照影響動物多種激素的分泌水平,從而影響動物的生物節律,最為顯著的是褪黑激素和性腺軸激素的分泌;季節性的光線變化會影響哺乳動物性激素水平。

光對人的體溫、代謝、激素的產生、注意力與舉止行為的波動等都有一定的影響。夜間強光照射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影響入睡,進而影響晝夜節律,多項研究表明光照對人的晝夜節律和不同環境溫度下體溫的調整都有重要的作用。

光作為一種電磁輻射,當其超過一定的輻亮度或輻照度時,會對人眼和皮膚產生直接的危害,光生物安全就是用來評價這些傷害,不同的波長對人眼和皮膚的損傷見表1.1。
1_副本.jpg
表1.1 不同波長對人眼和皮膚的損傷

光源中,特定波長的光輻射值超出安全範圍,就會引起對應的人體損傷,國際上通常把光生物安全分為:無危險、低危險、中度危險、高危險級別。例如高強度的藍光能穿透人眼角膜和晶狀體,直達黃斑區,對人眼視網膜造成極大的傷害,增加黃斑部位病變,引發視力下降、白內障等眼疾,甚至會使眼睛失明。

1.2 兒童青少年生理心理特點及光環境的影響

1.2.1 人眼視覺的感光細胞

人眼視覺的感光細胞分別為傳統認知的視網膜錐狀細胞、桿狀細胞和本世紀新發現的本徵感光視網膜神經節細胞三種。

錐狀細胞:錐狀細胞也稱為視錐細胞(cone)在視網膜感光層內,數量少、體積小,單眼約有650~700萬個,集中在黃斑區內,在中心凹處密度最高,錐狀細胞感光靈敏度低,在光環境照度值較高的情況下起主要作用。錐狀細胞具有分辨空間細節和顏色的能力,錐狀細胞中含有三種光色素,對藍、綠、紅三種顏色敏感。

桿狀細胞:桿狀細胞也稱為視桿細胞(rod)在視網膜感光層內,單眼約有1.2 億個,分佈在視網膜的周圍,桿狀細胞感光靈敏度高,在黑暗或低照度光環境下起主導作用,不具有分辨空間細節和顏色的能力。雖然錐狀細胞與桿狀細胞的比例是20:1,但錐狀細胞提供給大腦的信息卻佔90%。

本徵感光視網膜神經節細胞(ipRGC): ipRGC也叫非成像視覺感光細胞,分佈在整個視網膜上,單眼約有150萬個,它可接收來自視錐和視桿細胞傳遞的信號參與成像視覺功能, 還參與瞳孔對光反射、情緒調控等。光信息通過該細胞傳遞到視交叉上核(SCN)→下丘體→ 腦垂體→松果體,抑制褪黑素的分泌,進而調控人體晝夜節律,其中藍光435-494nm波段與人體系統、組織、細胞、蛋白質、基因等作用活躍,這種作用與影響稱為光的非視覺效應(或者光的生物效應),ipRGC 的精細結構與功能已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


1.2.2 人眼視覺

視覺是人眼接受外界環境光刺激所輸入的信息,主要包括亮度(照度)、顏色、形狀、運動和空間立體感。人類的視覺系統與照相系統有很多相似之處。人眼是一個直徑約為24mm可自由調焦的晶狀體,其構造很像一架裝入膠片的照相機。

人眼的組織結構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發生變化,發育是細胞分裂、分化、形態構建、成長的一系列過程,是基因和環境因子相互作用轉化的過程。年齡越大,視覺功能逐步衰老,視網膜的自我防禦機能減弱。人的一生中,瞳孔最大的時期是青春期。原因在於,隨著年齡增加,眼睛的睫狀肌發生老化現象,從而使得瞳孔縮小,對光變化的反應能力降低。所以兒童青年對光變化的反應能力最強,更要注意視覺健康問題。

人眼屈光系統在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特點,整個過程是由遠視到正視再到近視動態變化,且過程不可逆。屈光度在多種因素作用下,或由於發育不良而停留於遠視階段,或由於過度發育而向近視化方向發展。而在人眼的生長發育期,自身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起作用,其中環境因素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有必要對兒童青少年的光環境進行針對性設計和改造。


1.2.3 兒童青少年生理心理特點

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是生理心理快速成長期,是身體發育和各器官逐步成熟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骨骼將迅速增長和成熟,肌肉變得結實有力,大腦的內部結構也逐步變得成熟,思維能力快速發展,記憶力和理解力增強,想像力豐富,神經系統逐漸發達,內分泌機制逐漸完善,心理變化較大,其心理的成長趕不上生理的變化與成長。

相對於成人有比較穩定的視力而言,視覺是思維的一種基本媒介,兒童青少年時期的視力狀況隨著眼球的發育一直處於變化之中,兒童眼部的屈光系統尚在發育階段,不僅僅是角膜、晶狀體較為透明、光通過量比較高,其視網膜敏感度也高,兒童青少年的屈光調節能力可達15D,即1,500度,直到15歲左右,孩子的眼球發育基本與成人相當,到25歲左右,視力才能真正穩定。

青少年時期,人體眼球的彈性很大,長期超負荷用眼會導致調節痙攣,在這種狀態下,睫狀肌長期持續收縮,視力疲勞,眼軸逐漸拉長不能恢復,進一步發展成為近視等疾病。在此期間,是青少年求知欲強烈、看書多的時候;也因功課多、作業忙,長時間看電視、電腦、手機等,使青少年戶外活動明顯減少,長期處於近距離定焦注視狀態;更有人忽視用眼衛生,閱讀時不注意距離與姿勢,不注意閱讀時的照明和時間,光線不充分,照明不夠亮或閱讀寫字連續幾個小時不休息,造成這一年齡段的青少年出現用眼衛生不良、視近過度等情況,由於視覺缺陷影響思維、行為和心理的健康成長。

兒童青少年時期,眼內玻璃體呈凝膠狀、隨著年齡的增大向液化玻璃體逐漸轉變。這個時期,眼球的透過性更好,對光刺激更敏感,也更容易受到不健康光照的影響。例如1999年《自然》雜誌報導一項研究表明,2歲以下幼兒夜間開燈睡覺容易導致近視。另外,兒童眼睛的角膜和晶狀體很容易受到紫外線的侵害,如果不注意防護,會損傷角膜上皮,而且對視網膜黃斑造成灼傷。


1.2.4 光環境對兒童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影響

光環境從視覺和非視覺感知以及生理心理狀態等多個方面對兒童青少年產生影響,好的光環境有助於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同時,兒童青少年對光環境的需求也是複雜多樣的。可見性、學習績效、情緒與氛圍、視覺舒適、審美、健康與生物安全性、生理節律等方面的需求都是我們在設置照明環境時需要考慮的。

兒童青少年對光環境的最主要需求就是視覺可見性,可見性代表了一種從視野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良好的可見性是創造健康光環境的必要條件,也是學術界中的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經過大量的研究,我們已經對可見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實現良好的可見性有了深刻的理解,對比度、亮度、光色、時間以及物體的形貌尺寸等都是影響物體可見性的重要因素。

在工作和學習時,光環境應能保障視覺作業績效。對於兒童青少年來說,光環境要滿足他們讀寫學習等視覺作業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視覺作業績效的需求與此前提到的光環境可見性的需求是不完全一樣的。視覺作業績效同時也會受到其他非視覺因素的影響,例如熟練程度、思維能力、大腦清醒程度、動作技巧等諸多因素,這些因素會與可見性共同影響兒童青少年的學習績效。

一些針對工作學習環境中的照明研究中採用了色溫、照度這兩種參數來描述光環境,部分研究結果認為工作學習環境中適宜採用高色溫的光照,使得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高水平照度也能獲得較好的工作效率。同時,大多數實驗中均證實了色溫與照度兩種因素對工作績效的影響存在著交互效應,考慮任何一個光環境因素時都要考慮另一個因素的影響水平。兒童青少年對光環境會做出情緒上的響應,因此也要考慮情緒與氛圍等方面的需求。

光環境會影響身處其中的兒童青少年們對環境的偏好度、滿意度、放鬆感或是興奮感。而這些情緒狀態又可能會間接地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狀態。同樣,光環境下的視覺舒適度也會影響到學習狀態、視力健康和情緒感受。另外,需要特別提出的是光環境的審美感受,審美是人的內心世界(情感、情志)對外部世界美的價值的判斷,它不同於情緒響應。

好的光環境可以為兒童青少年帶來更好的審美體現。復旦大學林燕丹課題組在探索教室光分佈對視覺績效和視覺感受的影響時發現,通過設置不同色溫、照度的直接照明與間接照明相組合的教室光環境條件,可以影響學生視覺任務績效並且影響視覺舒適性,在直接照明的基礎上補充間接照明會改變對當前教室環境的主觀感受,使整體環境更加充滿活力。

兒童的好奇心強,求知慾望強,但是約束力和控制力不足,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進入小學之後,注意力才能逐漸穩定下來。有研究表明強烈、顏色不一、複雜的光源,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的情緒容易躁動。現在大多數電子產品的特點是有豐富的色彩,畫面變幻快等,容易吸引兒童的注意力,但是長時間觀看這種畫面快速閃爍的屏幕,容易導致視疲勞;室內光線分佈不均,電子產品、課本、書籍的過亮或顏色過白與周圍環境光形成巨大反差,這些都會加重兒童的視疲勞。

不合適的光照會影響眼球的生理發育,造成視力的不良,甚至視組織的損傷。不同的光照環境還會刺激體內激素水平、影響生物鐘,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和大腦發育也有一定的影響。有研究報導經常戶外活動的孩子,其性格較為陽光、開朗。同時,鍛煉了眼睛的調節能力,對預防近視大有益處。